63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

委员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委员专栏 >> 委员风采 >> 正文

针织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记纺服学院针织技术至善创新团队

编辑:文:舒媛媛    发布日期:2015-11-28   来源:校新闻中心

在纺服学院办公室见到蒋高明教授,他刚参加完省科技进步奖答辩会,“这次我们的成果是拉舍尔花边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拉舍尔花边起源于19世纪中期,工艺精巧、外观精美,堪称织物中的“劳斯莱斯”,产品覆盖服装、家纺、装饰等领域。我国从80年代才开始研究拉舍尔花边生产技术,目前存在高档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设计产品以拷贝为主等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发,解决这些问题,把它更好带入普通百姓生活。”

云想衣裳:见证“美”的事业

纺织服装行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的要求早已从蔽体保暖,转向保健美观审美需求,纺织服装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针织行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中国针织服装占全部服装比例就已超过了50%,与发达国家65%的比例日渐接近。伴随着行业发展,对相关技术需求也在增加。由蒋高明教授领衔的纺服学院针织技术至善创新团队,从事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有20多年的历史。“最初研究从装备数字化开始,目标是缩小我国纺织机械装备与外国之间的差距。”

2001年,我校与世界著名经编机械制造商德国卡尔迈耶集团强强联合,成立江南大学—卡尔迈耶集团经编研究中心 。“通过合作,我们一些教师得到去国外学习机会,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熟悉国外先进装备的重要阶段,为我们后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蒋高明介绍说。2009年,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更名为“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十余年的建设,针织技术团队和着行业发展的春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拥有16名成员,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今天的“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织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团队依托这一平台,以针织数字提花、三维成形和结构增强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针织装备、智能化针织生产、功能性针织产品和时尚性针织服饰为研发方向,致力于针织领域的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已逐步成为我国针织技术创新的引领者,针织行业发展的推动者。

引领创新:针织领域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

团队长期从事针织技术研究,在数字化针织技术、针织提花技术和针织成形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原始创新,为针织学科的体系完善和针织产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

团队自主研发高动态响应经编机集成控制系统WKCAM3.0,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用于高速、多梳、双针床经编机,提高机器速度,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中心自主研发了经编 、纬编针织物CAD系统,其中经编CAD(WKCAM4.0)系统是国际上唯一一套适用于各类经编织物和经编机器的设计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出口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心自主研发经编生产管理系统(KMES1.0)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效能,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工具。

多年来,团队深度开发针织产品,先后研发天然纤维经编面料、高档沙发面料、提花毛绒和毛巾、成型鞋材、人体修补网片等创新产品,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蕾丝花边和无缝服装花型2000余幅。

2010年,“数字化经编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针织技术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团队多次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团队成员蒋高明荣获2015中国纺织学术大奖荣誉称号,丛洪莲荣获“富丽达”2015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

团队始终坚持为行业企业服务宗旨,依托优势学科的科技资源,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长乐、古里、梅里、海宁等针织产业集群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与广东新生、江苏润源、福建劲霸等160余家企业

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加强与针织创新团队合作,应用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公司产值连续翻番,由几千万迅速增长到12个亿 ,成为纺织装备制造行业的一匹黑马。

近3年来团队主持包括国家支撑项目在内的各级科技计划和企业横向委托项目5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数字化针织装备、针织CAD技术、针织提花和成形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外200余家针织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间接经济效益愈百亿元。30余件专利发明,10余种专业书籍出版,数百篇研究论文的发表,带动了针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

团队注重培养实践性人才,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技术应用为主线,采取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实习基地,提升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出了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的针织技术人才,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通过产学研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近五年来针织中心团队培养了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11名。“针织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心还面向行业进行针织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累计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德国、韩国、印尼、孟加拉等国家的800余家企业2700余名学员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被誉为“针织黄埔军校”。

起航“十三五 ”:互联网+开辟纺织新天地

谈及团队未来发展方向,蒋高明用三个五年规划加以概括,“‘十一五’我们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我们重点做了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十三五’我们将向着纺织智能化方向阔步前进,借助互联网+开辟纺织行业新天地。”

《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未来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等内容,其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纺织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尤为重要。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纺织工业被赋予时尚与消费产业、高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产业等新属性。为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要,针织团队内部做了分工调整,整合为装备、产品开发、软件三个研究室,以期集中力量,在关键研发领域取得新突破。

未来团队将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建立从顶层规划设计、机器联网与云服务平台开发、到重点企业集成应用与示范的技术路线,突破针织智能制造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具有核心技术和装备的针织智能工厂示范,为针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构建针织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虚拟针织实验中心“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由创造的环境条件,推进实践教学从实验中心延伸至虚拟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同时团队将以教育部针织技术研究中心为创新平台,加大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通过与海外一流高校联合申报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提高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针织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记纺服学院针织技术至善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合影

上一条:植根传统学科 提升民生产业——记生工学院酿酒科学与酶工程至善创新团队


下一条:陈永泉:赤子家国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9667

服务邮箱:academic@jiangnan.edu.cn